根据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的案情,这起案件的核心事实并不复杂。2024年8月,被告人刘某在明知何某持有的现金系犯罪所得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向其出售USDT,并当面收取了20万元现金。经后续调查,这笔现金被证实来源于一起电信诈骗案件。尽管刘某可能并未直接参与上游的诈骗犯罪,但他通过USDT交易,客观上帮助犯罪分子清洗了赃款,使其难以被追查。
结合近年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各地法院的判例,一个清晰的趋势是,“明知”的内涵正在被扩大解释,从“确切知道”延伸到了“理应知道”(或称“或知”、“推定明知”)。这意味着,即使行为人声称自己不知道资金是黑钱,但只要交易行为本身存在诸多反常之处,足以让一个具备正常认知能力的普通人产生怀疑,那么法律就可以推定其“明知”。
在虚拟货币交易领域,以下几种情况极有可能被认定为“理应知道”:
* 交易价格异常:以显著高于或低于市场公允价的价格进行交易。例如,上游犯罪分子为尽快销赃,愿意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用现金购买USDT,这种不合常理的“溢价”本身就是危险信号。
* 交易方式异常:坚持使用大额现金进行当面交易,或通过高度加密的、非主流的聊天软件进行联络,刻意规避可追溯的线上转账。
* 无合理解释的交易模式:频繁与不同身份的陌生人进行交易,资金呈现“快进快出”、“分散转入、集中转出”等典型洗钱特征。
* 刻意规避监管:在被银行或支付机构风控警告后,仍采取更换账户、借用他人账户等方式继续从事相关交易。
2019 年后,USDT 几乎已成为「链上美元」的代名词。尽管屡遭监管追查、媒体质疑和储备争议,USDT 的市占率与流通量仍持续攀升。
到了 2023 年,USDT 已成为非美市场、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中使用最广泛的稳定币。尤其在阿根廷、尼日利亚、土耳其、乌克兰等高通胀地区,USDT 被用作工资结算、国际汇款,甚至取代本地货币。
Tether 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代码,也不是资产透明度,而是其早年在华语加密交易社区建立起来的信任路径和分销网络。这张网络以香港为起点、以大中华区为跳板,逐步延伸至整个全球非西方世界。
而这种「先发即标准」的优势,也使得 Tether 不再需要向用户证明它是谁,反而是市场必须去适配它早已建立的流通体系。
表面上看,稳定币发行方可以通过利差获取可观收益。尤其是当前美债利率维持在高位,5%~6%的稳定回报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有足够吸引力。
但从现实经营角度看,利差只是账面收益,它的前提是你要先投出巨额成本,建设合规体系、打通清算渠道、部署链上架构、搭建用户入口。稳定币发行不是一个能「躺着收租」的生意,而是一个必须先投入、再等待回报的重资产项目。
技术实现只是最低门槛。更严苛的是监管牌照、清算系统、分发渠道,这些才决定了一个稳定币能不能长期存活。
从本质上说,稳定币是一种面向支付和清算的金融基础设施,只有具备全链条能力的机构,才有资格参与这场游戏。
富国银行华裔高管 茅晨月 被禁止离境,富国银行与中国有何联系? 毛晨月
央视: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稳定币相关法案,重申他“绝不会允许在美国设立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美国众议院17日以308票赞成、12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这一法案。该法案旨在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制定监管框架。然而,该法案曾遭到部分人士的质疑和反对。一些民主党人认为,该法案未能为消费者、国家安全或金融稳定提供足够的保障,并指责特朗普家族与加密货币存在联系。
总体来看,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由于机制透明、锚定明确,仍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今年5月,该类稳定币总市值约为2043亿至2450亿美元,占整体稳定币市场的90%—93%。其中,USDT市值约为1576亿美元,占比62%—67%;USDC市值约为340亿至610亿美元,占比15%—23%。
相比之下,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更适用于去中心化金融场景,应用相对小众,5月总规模约为190亿美元,占比7%—8%。算法稳定币则更多处于实验阶段,受UST崩盘影响,其市值占比已降至1%以下,且公众信任仍待恢复。
在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民众深受高通胀与本币贬值困扰,不得不寻求更稳定的价值载体。在此情境下,锚定美元等强势货币的稳定币成为抗通胀的重要工具,成为投资热选。例如,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家的用户已大量购入USDT,以对冲本币贬值风险;而在委内瑞拉等高通胀国家,稳定币被广泛用于日常购物和储蓄。可以说,稳定币已在多个国家成为重要的避险资产和价值储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