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乐之   文章
25-05-05T14:18:40

健康 - 片段

中青年结直肠癌患病率升高,与攻击DNA的大肠杆菌毒素有关

年轻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为何会不断上升?不少研究探讨过可能的原因。从年轻患者的家族史来看,遗传因素并不占主导。有人猜测这与过去几十年里人们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有关,尤其是高糖高脂肪、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过低,使肠道炎症反应增加,驱动肿瘤发展。还有研究指向了环境化学品的暴露,尤其是在胎儿或幼儿发育期间接触杀虫剂、特定类型的合成激素或抗生素,可能增加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比先前的发现,此次发表的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地指出了大肠杆菌素与早发性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来自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泰国等不同国家的研究小组汇集了11个国家地区的981名结直肠癌患者(包括早发性和晚发性)的样本,对结肠细胞的全部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系统分析了其中的突变特征。

【槟榔产业:用生命代价铸压的染血勋章!-哔哩哔哩】

高清

生气了,发泄出来就好了?原来我们可能一直都做错了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涉及10189名参与者的150多项研究后,发现真正能减少愤怒的方法是降低生理唤醒度,换句话说,降低热度。而增强生理唤醒度的活动,比如发泄并不能有效减少愤怒。

一喝水就想上厕所 VS 半天不去一次的人,哪个更健康?

正常人的日尿量为 1000~2500 毫升,单次尿量 200~400 毫升,排尿间隔时间白天为 2~4 小时,夜尿次数为 0~1 次,但排尿的多少和间隔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医生成功“治愈”糖尿病,新疗法获批临床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多达1.4亿,几十年来,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虽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碍于人胰腺供体短缺,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2024年5月7日,殷浩联合中国科学院程新教授团队在《细胞·发现》发文,全球率先使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愈了一位有25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

这名患者当时53岁,早在2017年就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并接受了肾移植。但由于他的胰岛功能近乎衰竭,每天仍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存在极大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

一直到2021年7月,他来到长征医院接受了微创穿刺,医生将120万胰岛当量的再生胰岛产品植入了他的体内。术后第11周,这名患者便脱离了外源胰岛素用药,口服降糖药也在逐步减量,48周后则实现了彻底停药。

4个月后,2024年9月殷浩团队再次披露,团队利用相关疗法,进一步成功治疗了多位脆性1型糖尿病患者,帮他们稳定了血糖调控,彻底脱离了胰岛素。


早在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就发现可以让成体细胞“返老还童”,诱导其回到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状态,创造了iPSC,并因此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我国,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邓宏魁教授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经过20余年的攻关,首次证明了仅通过化学方法,就能简单、高效地创造出iPSC,并在人体中成功运用,也因此荣获了有“中国诺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

2024年9月,几乎是在殷浩团队公布最新进展的同一时期,邓宏魁联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团队在《细胞》发文,全球首次利用自体再生的干细胞胰岛移植,临床功能性治愈了1型糖尿病。此前,这名25岁的患者已试遍了所有治疗手段,血糖仍无法控制,即将面临生命终结。